毕业感想,舌尖上的大学--食堂篇
作者:
飘渺的无忧
27岁 | 浙江-宁波
2014-07-18 14:55:09
|
556
大学,凝聚希望的地方,寒窗十载走进大学的殿堂。在同一片雾霾下,学霸抢座,自习,双修,考研,用拼搏照亮梦想的现实。学渣睡觉,恋爱,挂科,逃课,用不羁书写青春的狗血。这两条平行线,唯一的交叉点,就是孕育着“全国第九大菜系”以不放肉和几乎不放油,与“贵,丑,少"闻名。善于烹饪水果,对糕点进行二次加工的大学食堂。
大四的学子,面临着毕业的压力,以及离别的悲伤。但感到安慰的是,位于校园中心地带的这栋三层红色建筑,也称"食堂”。在这并不广阔的空间里,以美味告慰自己的疲惫。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过早的来这里,只会闻到刺鼻的消毒水味和看到还没有人的窗口。
铁盘是同学们在食堂享用美味的神器,这个以不锈钢为主材料的容器,分为几个大小不一的凹槽,可以分装主食,菜品以及餐具。
将食物送到嘴边,只是盛器远远不够。食堂另外两个秘诀分别是筷子和钢勺。值得一提的还有食堂的钢勺,每个钢勺都有不同程度的弯曲,褶皱,手感各不相同,每个褶皱的背后都是学子精英,边用餐边用力思考的见证。灵感通过手指的握力,传递到大脑,餐后的教室,又是一阵头脑风暴。
熟练的拿起餐盘,潇洒的甩掉上面的余水,这是餐盘卫生的象征。
大学宿舍,电风扇吹来温暖的微风,和很多学渣一样,刚上大学不久,充满青春期的叛逆,字典中只躺着两个字,睡和吃。
没有掌握泡面等古老神秘的技艺,为了吃上一顿营养丰富的午餐,只能出去寻找最新鲜的食材。认清食堂的去向,不忘宿舍的来处,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食堂打饭,有序排队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插队,这个古老而又传统的习俗,表达了一种兄弟之间竞技或鼓励的含蓄动作,温暖的手与平实的肩的碰撞,平凡而又简单的动作,造就非凡的亲切。在配上一个面瘫的表情,就是带给朋友一天活力的精神午餐,据说这样的习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饥肠辘辘的终于排到了前面,而却不知道食堂打饭的阿姨,是外貌协会的杰出代表。矮胖锉的菜量,永远比不上高富帅的肉量。
抖勺是食堂阿姨的真传,是学子菜肴量的审判,面对平摊在不锈钢盆里的美味,简单几个动作,立杆见影。舀,起,抖,落,珍贵的肉片从勺中轻轻落回盆中,而这一切都仅仅发生在一瞬之间,在这背后,是食堂大娘的关怀。少肉多菜,少油多汤更是食堂菜的立足根本。终于打到了早饭,午饭兼晚饭。
马铃薯,又称土豆,这个发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作物,我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天食堂菜将万能的土豆,发挥到了极致。他们是宫爆鸡丁里的鸡丁,他们是麻辣肉片中的肉片,在一楼新式木须肉这道菜里,肉不在的时候,它们就是肉,鸡蛋不在的时候,它们就是鸡蛋。
这个食堂的菜还是蛮正宗的,我有一个朋友在南京,他说他们学校做菜的时候比较喜欢放油条,比如说,白菜油条啊,丝瓜油条,他们有一次点了糖醋里脊,结果一吃,竟然是糖醋油条。他们太外行了,应该放土豆才对啊。
其实对于食堂的菜来讲,哪里有什么对错呢?食堂的菜,妙就妙在包容。一个食堂,代表的是这个时代最高学府的胸襟和创新。《礼记》第四十二篇《大学》中是这样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小隐隐于山,大隐藏于市。在最具青春活力的地方,中国第九大菜系,悄然发展变化。影响着无数未来的社会精英。以后无论走到哪里,这个味道就像一个定位系统,锁定着他们的味蕾,这是山的味道,这是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青春的味道。.......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彪悍的食堂阿姨。
经典的千张炖豆腐,抡大勺甩在碗里。
奔跑着抢饭有多挤,陌生硬凑成情侣。
淑女也撒腿跑百米,也不怕地面油腻。
宅男想起同寝情意,学霸们笑而不语。
只可惜无论多惦记,我们都在回不去。
本篇文章来源于[爱情人网,www.iqingren.com]
原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