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第二天恰逢高考“静噪”,大小飞机全都规规矩矩趴在机库内、机坪上。放假两天去那里耍呢?不可能天天呆在家当“老寓公”吧……猛然间,想起前几天在网上浏览过成都举行“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消息,一番搜索“探得”主会场地址、行车路线等出游要素,动员上老婆大人,兴冲冲北上而去。
天特别热,阳光毫不吝啬地“关照”着大地。在诺大的“非遗博览园”转悠了一阵,饥肠辘辘,赶紧在“百家宴”小吃街填饱肚子,在高温的驱赶下我们躲进了茶庄。我一边喝着盖碗茶,一边欣赏相机里的照片,然后又迷糊了一小会儿。看看手表才下午2 点,感觉实在有些无聊,就提上相机一头扎进金灿灿的“太阳雨”。走不多远,看到有个戏台的地方人声鼎沸,唢呐声、锣鼓声响成一片。咦?有戏!我加快脚步跟随人群往前赶。
一路追赶到了博览园“非遗大道”东头,人流在这里集中。“博览园”里的“大喇叭”正在播出通知:“达州市的民间艺术巡游即将开始,欢迎游客前来观看!” 啊,达州,不就是达县吗?那可是母亲的老家,一阵激动涌上心头。难怪这些表演者说话的口音听起来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我扭头一看,巡游队伍已摆好阵势,从头至尾依次排列,最前面是“开江拗棒”,随后是草板凳(这都是后来才知道的)、金钱棍……唉,这个是什么?人数最多、服装华丽,几乎全是娘子军。只见领头人举着“达县永进乡”的红幡,后面是三路纵队,左右两路是手拿“锵锵嘁”(铜钵,也称“铰子”)的女队员,中路是由锣、鼓和唢呐组成的男子乐队。他们身着白色对襟服,袖口、衣襟、裤腿下半截等部位的红蓝镶边,增强了服饰的民族感,在午时强烈的阳光下格外鲜艳,唯一的区别是女队员长袖,男队员短袖。他们将要表演什么呢?在这支表演行列中,我唯一见识过的就只有“金钱棍”。
正纳闷间,突然锣鼓齐鸣,唢呐响起,表演开始啦。最前面的“开江拗棒”远看像是抬轿子,跑过去一瞧,才发现这“轿子”很独特,“轿”身是一个长长的架子,外面包裹着红布,正前方写有“开江拗棒”,八个大汉分列两侧“抬拗”。架子上方是一根碗口粗的红漆木杆---拗棒,一个穿古代官服、化妆成“拗老爷”的表演者,坐于拗棒前端,后面三人将拗棒时而按下,时而抬高,把个“拗老爷”整得忽上忽下,活像坐跷跷板,高高在上的“拗老爷”不停地表演一些滑稽动作。抬拗的、坐拗的、操控拗棒的加起来12人,还不算前面鸣锣开道的小喽罗。另外一个拗棒上坐着个“拗老娘”,扮演的什么角色我也说不上来。再后面是一群穿秧歌服的中年妇女,步履轻盈,飘飘若仙。
打“金钱棍”的女子,一律红底白花的斜襟衣、浅蓝裤,长长的双辫,她们边舞边唱,动作特别大方。虽然听不大懂唱的什么,但音乐非常熟悉,让我回想起小时候母亲给我们唱的那些达县老家曲子。听着、看着,我恍惚回到了从未去过的外婆老家,眼前这些熟悉的乡音、舞姿,深深地打动了我,眼泪在不经意间模糊了我的双眼……
“锵-锵――锵锵锵”……队伍庞大的“永进乡”过来了!在锣鼓唢呐伴奏下,两路女队员边行边打边舞,我问了身边好几位游客,他们也不清楚这种表演究竟是什么。暂且不管,先欣赏要紧。我抓紧时机不停拍照,生怕把什么好看的动作漏掉了。唢呐锣鼓配合默契,演奏的曲子节拍欢快,悦耳动听;在强烈的节奏下,演员们上身前俯后仰,两肩自然摆动,屈膝弹步,随着两只“铰子”相碰发出的“锵锵”声手舞足蹈。我是外行,不知道这种表演有些啥规定动作,也无法准确描述她们的舞蹈,在我看来就是转身、下蹲、跳跃,手中的两只铰子随着音乐做出各种击打动作。左手的铰子红绳缠绕在手上,位置相对固定,右手铰子则以红绳为半径、以掌为圆心,前后翻腾、左右缠绕、上下抛掷……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左手铰子是被动挨打,右手铰子是主动出击。她们二十多人动作一致,几十对铰子发出清脆的“锵锵”声,在锣鼓声的伴奏下,令人精神振奋,心跳加速。
突然间,我发现左路表演者中,有一位大约30来岁的女子有些与众不同!首先是她的面部表情吸引了我,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甜甜的微笑,这种微笑强烈地感染了我。她的微笑里分明写满自信、自豪以及对艺术的热爱。这种微笑,装是装不出来的,更不是挤出来的,必然来自心灵深处,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如此,她在众多的表演者中显得格外突出。
再看她的表演,是那么认真,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非常到位,不管什么动作,都完成得一丝不苟。她的舞姿非常优美,尤其是在转身的那一瞬,短发飞舞,眼随手动,青春活力展现无遗,目光中传递对生活的热爱,翻飞的铰子演绎着艺术的真谛。此时此刻,太阳毫不留情地灸烤着大地,气温高达30多度,我们这些看热闹的都晒得脑门儿流油,汗流浃背,她们还穿戴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尽管如此,这些民间艺术家个个非常投入,把她们的艺术风采和大巴山人纯朴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精彩的表演博得游客阵阵掌声,个个争先恐后寻找最佳位置抓拍,现场气氛祥和热闹。
到了终点,队伍停了下来,表演者个个气喘吁吁,想必一定很累、很热!她站在队伍中间,一边用手背轻轻拭汗,一边喜滋滋地望着前方,好像在期待着什么结果;汗湿的脸颊贴着几丝发梢,她依然乐呵呵地,还等什么呢?我眼睛一瞄,咔嚓,一个难得的表情被我迅速地捕捉到了。
表演结束了,还不知这是啥宝贝,我赶紧去问一位很壮实的男队员,他告诉我这个让人大饱眼福的民间传统艺术表演是达县有名的“翻山铰子”!他一边比划一边解释:“你看,这要翻过去打!”“哦---”我点了点头。“你的口音有点像我们那边的呢?”我笑答:“差不多吧,算半个达县人。”
望着她们进入“达州旅游”豪华大巴的背影,我呆呆地站在火辣辣的阳光下,内心充满感激与惆怅。我真想对他们说一句:“感谢你们,达县的老乡!” 我多想跟着你们一同回到
老家,去看看那里的山山水水,听听那里的鸟叫虫鸣,拨弄那里的花花草草,呼吸家乡的新鲜空气。在欣赏了老家的民间艺术之后,更浓的乡愁在我心中沉积……
回到家在网上一搜,方知这“翻山铰子”是起源于川东北达县石桥镇境内、流传于大巴山区达州市、巴中市所辖部分县(市、区)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表演中有“水漩莲花”、“苏秦背剑”、“白鹤闪翅”、“黄龙缠腰”、“鲤鱼跳龙门”等多种舞蹈套路和特技。“博览园里遇乡音,非遗盛会有惊喜”,真是不虚此行!
本篇文章来源于[爱情人网,www.iqingren.com]
原文链接地址: